网站首页 >> NFT咨询 >> 正文
简介: (报告出品方:华泰证券) 2023 策略:看好双循环下的消费复苏 1H23 行业整体有望见底 回顾 2020 至今,在多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背景下,以及汽车电动化,手机 5G 升级,AI 大规模

(报告出品方:华泰证券)

2023 策略:看好双循环下的消费复苏

1H23 行业整体有望见底

回顾 2020 至今,在多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背景下,以及汽车电动化,手机 5G 升级,AI 大规模普及等技术升级的推动下,半导体相关需求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快速增加。同时,为 了规避供应链不稳定带来的影响,主要终端厂商 2020 年也在积极提高库存水平。两者叠加, 导致从 2H20 开始,全球半导体行业陷入全面的产能不足。受俄乌战争及全球高通胀导致的 需求收缩影响,半导体需求快速萎缩,根据 WSTS 统计,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额从 2022 年 8 月开始出现 30 个月来第一次同比下滑,正式进入衰退期。从 2022 年年中开始,我们看到 1)主要半导体设计企业削减晶圆下单量,以应对产品库存 水平上升的问题。2)主要半导体生产企业下调设备资本开支,以应对工厂产能利用率下降的 问题。整个半导体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,在去库存周期,半导体行业的产出小于终端厂商对 半导体产品的需求。

根据三季报数据,半导体公司当前库存周转天数平均在 6 个月以上,我们预计整个去库存周 期将持续到 2023 年年中左右,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,行业恢复到需求和供给匹配的阶段。基于此我们预计,2023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下滑 6.9%,其中存储行业同比下滑 17.6%, 非存储行业同比下滑 3.0%,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年底左右转正,整体经历 15 个月左 右的同比下行。受需求下行影响,台积电、镁光等大型半导体制造商均宣布削减 2023 年资本 开支,我们预计 23 年全球晶圆厂设备资本开支(WFE, wafer fab equipment)下滑 23%, 24 年增长 30%。

2023 终端需求预测:“弱复苏”之年

我们预计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,新能源车、光伏等终端需求将在 2023 年延续良好增长态势;智能手机和 PC 受制于渗透率瓶颈、创新乏力及厂商库存消化等问题,2023 年销量或难见 明显增长,但我们预计随着国内消费复苏持续演绎,智能手机等需求有望在 2H23 迎来“弱 复苏”。

智能手机:预计全球 2023 年出货量将同比持平,2H23 有望弱复苏

考虑全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,消费者需求持续疲软,我们预测全球 2022 年智能手机销量 12.0 亿,同比下滑 12%;中国大陆 2022 年智能手机销量 2.8 亿,同比下滑 16%。展望 2023 年,我们认为随着地缘冲突、通胀问题、能源价格问题趋于改善,全球智能手机需求将止 跌。但低迷的全球经济前景下,预计 2023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全年同比持平,2H23 同比 有望呈现弱复苏。我们下调对 2023 全球/中国大陆智能机销量预测至 12.0 亿/2.7 亿部,同比 变动 0.0%/-4.0%。

云计算资本开支:2023 年全球云计算资本开支增速或放缓

展望 2023 年,海外经济衰退风险仍在,降本增效成为企业普遍战略,3Q22 业绩会上,北美 科技巨头普遍表示将优化资本开支结构及控制员工数量(2022 年以来亚马逊裁员 4%,11 月 9 日 META 裁员 13%等),总体而言,未来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长不确定性有所提升。据 Factset 预测,预计 2023 年全球云计算资本开支同比增速放缓至 5%,考虑到最近云厂商宣 布的大规模裁员,存在进一步下修得可能性;国内市场方面,我们观察到近期互联网行业 政策端和利润端边际好转,据 Factset,预计 2023 年国内云计算资本开支同比增速将回升 至 8%。

新能源车:预计 2023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 840 万辆,保持稳健增长

根据我们预测,2023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在 2022 年增长 96%的基础上,再增加 29% 至 840 万台。2023 年全年新能源车普及率有望上升 5pp 到 30%。我们认为,短期来看国 补取消会对 2023 年的新能源车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;竞争或将进一步白热化,降本增效或 将成为主机厂的考虑重心;长期来看,新能源车的增长逻辑已由政策扶持型转向产品力驱 动型,我们看好汽车智能化、轻量化、高压快充等发展方向。

光伏:看好中国、欧洲及美国三大市场驱动光伏装机需求保持强劲增长

在俄乌战争导致的全球能源短缺,以及主要国家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下,2022 年全球光伏装 机量出现显著增加。根据华泰电新组在报告《风光储需求可期,关注电池新技术》中的预 测(2022 年 11 月 25 日),2022/2023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分别同比增长 57%/40%至 251/352GW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分别同比增长 63%/67%至 90/150GW。我们认为,中国、欧洲及美国三大市场未来将驱动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保持强劲增长。国内 地面电站招标及开工密集推进,电站需求有望持续释放,同时分布式光伏持续推进。欧洲 方面,在能源独立诉求背景以及产业链成本降低趋势下,欧洲光伏电站经济性有望改善, 同时分布式需求有望保持强劲,整体装机量有望快速成长。美国贸易政策呈现边际改善趋 势,同时,根据 ACP 的数据,截至 3Q22 末,美国有超过 130GW 的清洁能源项目处于开 发中,项目储备充足。

AR/VR:元宇宙或在 2H23 带来估值提升机会

展望 2023 年,我们认为主要看点在于 1)AIGC+虚拟数字人是否能够出现爆款应用,2) 苹果 MR 是否能够重新定义 VR 产品用户体验,3)工信部等五部门支持下“中国式元宇宙” 的发展机会。看好元宇宙可能在 2H23 带来估值提升的机会。



我们认为, 1) 存货水平的边际变化是判断行业拐点的重要指标。根据 Trendforce 以及各公司 3Q22 财务数据,经过库存消化,目前 MLCC 等部分被动元件的存货水平已经趋近相对合理 水平(30-60 天);而射频,基带,CIS 等手机芯片(300-320 天),以及模拟,MCU 等消费类芯片目前存货水平较高,存货回到正常水平至少需要两个季度以上时间。在电 动车等下游应用增长的推动下,我们预计 2023 年上半年,功率半导体会保持较高景气 度。2) 面板,存储等通用电子零部件景气度有望率先反弹。每轮行业上行周期的动能都不一样, 目前看,智能电动车和 AI 云计算可能是两个主要驱动力。存储,面板,被动元器件, PCB 等通用电子零部件,被广泛用于手机,汽车,数据中心等,预计到 2Q23 以后供 需改善时,基本面有望率先反弹。3) 设备、材料上游环节属于半导体后周期品种,2023 年新增订单增速的放缓可能影响公 司收入增速。

电子板块业绩前瞻:预计 2023 年电子板块利润同比增长 14.8%

受到全球经济增速放缓,高通胀导致终端需求放缓等影响,我们预计我们所覆盖的 A/H 股 电子公司 22 年归母净利润下滑 19.9%,低于年初预测 22.0%的增长;预计 2023 年电子板 块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4.8%,低于年初预测 21.4%的增长。分板块来看:半导体:下行周期基本面承压,下修 2023 年业绩预测。我们预计 4Q22 半导体设计板块营 收同比下滑 4.2%,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52.5%;预计 4Q22 半导体制造板块营收同比增长 10.8%,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13.3%。展望 2023 年,我们预测半导体设计板块营收同比增 长 21.6%(年初预测:27.5% yoy),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8.8%(年初预测:29.5% yoy);我们预计 2023 年半导体制造板块营收同比增长 12.7%(年初预测:21.1% yoy),归母净 利润同比下滑 6.7%(年初预测:10.7% yoy)。



消费电子:考虑到消费电子终端需求同比承压,我们预计 4Q22 消费电子板块营收同比下 滑 8.4%,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6.6%。展望 2023 年,基于对 2H23 智能手机需求“弱复苏” 的假设,我们预测消费电子板块营收全年同比增长 9.1%(年初预测:12.5% yoy),归母净 利润全年同比增长 17.0%(年初预测:14.3% yoy)。

2022 年全球及中国科技板块表现回顾

全球科技:加息周期下全球估值缩水,半导体开启下行周期

22 年以来,美联储连续七次加息,十年美债收益率从年初的 1.51%上升 237bp 至 3.88%。美股整体估值大幅缩水,Nasdaq 100 前向 P/E 跌 36%,S&P 500 前向 P/E 跌 25%。近一 年以来,半导体板块从缺芯过渡到砍单,步入去库存周期,年初至今 SOX 下跌 35.8%,SOX 前向 PE 下跌至 18.2 倍,低于过去十年中位数水平的 22.5 倍。目前 SOX 2023 EPS 彭博 一致预期同比增速 4.9%,比 7 月底预测下调 1.8pct。



2022 年全年,纳斯达克中概股跌 24.6%、纳指跌 33.1%、标普 500 跌 19.4%、费城半导体 指数跌 35.8%。2022 年,美股半导体股票均收跌,跌幅居前的企业:英伟达(-50.3%)、 英特尔(-46.6%)、高通(-38.6%);互联网板块跌幅较大的为 Facebook(-64.2%)、亚马 逊(-49.6%)、Alphabet(-39.1%);汽车板块,特斯拉跌 65.0%。

分板块来看,存储板块估值持续回调,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可能会改变供需关系。除三星未 有明显减产计划外,美光/海力士预计 23 年资本开支分别削减 30%/50%,西部数据下修 FY23 资本开支至 27 亿美元(低于此前指引的 32 亿美元),铠峡也宣布调整旗下两座 NAND 闪存工厂生产计划。从估值来看,美光/海力士前向 PB 已经分别下跌到 1.20 倍/0.97 倍, 接近 2018 年下行周期低点 1.01/0.89 倍。Q4 各代工企业营收指引环比呈现分化,台积电、 格罗方德、华虹指引稳健,联电、中芯国际、世界先进等指引环比下降,我们预计代工厂 Q4 产能利用率将环比下行。模拟功率板块 TI 业绩会指出 1)模拟行业需求疲软蔓延。Q3 工业需求初露疲态,德州仪器 预计 Q4 除了汽车之外疲软会进一步扩大。2)模拟行业公司库存水位持续走高,我们预计 预计 Q4 存货仍将增加。我们认为行业去库存或将持续至 1H23。美光、SK 海力士等半导 体巨头削减 2023 年资本开支,此外台积电宣布 2022 年资本开支下调 10%。9 月 27 日, SEMI 更新季度《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》,将 22 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增速从 20%下调至 9%,同时预计 23 年将小幅下滑 2%。

恒生科技:恒生科技指数较年初跌 27%,年底呈现估值修复趋势

截至 2022 年 12 月 30 日,恒生科技指数较年初跌 27%。2022 年 11 月初至年底,恒生科 技指数回升 34%,恒生科技指数 Forward PE (未来 12 个月)小幅回升,呈现估值修复趋 势。2022 年,恒生科技主要成分股均收跌,其中涨幅居前的企业包括:携程(+43.4%)、 京东健康(+16.1%)、阿里健康(+0.9%);跌幅居前的企业包括:小鹏(-79.4%)、舜宇 (-62.0%)。

科技行业年度策略:2023,关注内需,创新,安全三条主线



中国科技硬件:近一年 A/H 消费电子/半导体板块股价承压

终端需求不振,近一年 A/H 消费电子板块股价降幅较大。手机产业链(-37%)从上半年因 疫情导致的供给受限过渡到下半年消费类需求不振阶段,全年跌幅显著;面板 LED 板块 (-40%),面板价格及稼动率处于低位,下游厂商需求短期难有明显好转,行业仍在底部盘 整;安防 AI 板块(-34%),受到宏观扰动因素影响,政企客户智慧化升级节奏未见好转;PCB 板块(-28%),公司业绩按风光储、通信、车载、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呈现明显分化。产业链库存高企,近一年 A/H 半导体板块股价承压。2022 年,A/H 半导体板块股价承压, 材料/数字芯片/制造/模拟/设备板块降幅分别为-27%/-31%/-25%/-49%/-19%。受下游砍单影 响,半导体供应链库存高企,计提存货减值准备风险进一步上升。同时,受全球宏观经济 衰退风险提升及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影响,本轮下行周期持续时间或长于预期。

2022 年 A 股电子板块跌幅和 H 股资讯科技业跌幅均位于行业前列。回顾 2022 年申万一级 行业各板块涨跌幅,跌幅前五的板块为电子(-37%)、建筑材料(-26%)、传媒(-26%)、 计算机(-25%)、电气设备(-25%);H 股方面,跌幅前三的板块为公用事业(-35%)、工 业(-27%)、资讯科技业(-22%)。

阶段性回顾:海外宏观+国内疫情+欧美限制法案共振。截至 2022 年 12 月 30 日,电子(申 万)指数较年初下跌 36.54%,跑输同期沪深 300 指数(下跌 21.63%)。我们认为,2022 年至今电子板块行情大致分为四个阶段:1) 第一阶段(年初至 4 月 26 日):俄乌冲突、通胀压力、疫情散发等多因素冲击下,沪 深 300 整体回落,电子指数大幅下跌。该阶段电子(申万)指数下跌 37%,其中消费 电子和半导体指数分别下跌 42%和 35%,同期沪深 300 指数下跌 15%。2) 第二阶段(4 月 26 日至 8 月 18 日):复工复产持续推进,带来电子产业链供需修复预 期,电子指数跑赢沪深 300 指数。该阶段电子(申万)指数上涨 41%,其中消费电子 和半导体分别上涨 48%和 37%,同期沪深 300 指数上涨 14%。3) 第三阶段(8 月 18 日至 10 月 11 日):高通胀引发海外衰退担忧,半导体下行趋势进一 步确立,叠加欧美陆续出台针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限制法案,该阶段电子指数大幅回调, 跑输沪深 300 指数。该阶段电子(申万)指数下跌 24%,同期沪深 300 指数下跌 7%。4) 第四阶段(10 月 11 日至 12 月 30 日):三季度苹果产业链业绩超我们预期,叠加国内 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,消费复苏预期下该阶段电子指数小幅回升(+8%),跑赢沪深 300(+5%)。

公募基金持仓:半导体持仓回落,消费电子持仓已至底部区间

公募基金 3Q22 报告已披露完毕,我们以华泰行业分类为基准分析了公募基金电子板块的 持仓情况及变化趋势。整体而言,3Q22 公募基金重仓持股中电子板块占比 7.80%,环比下 降 0.58pct;3Q22 电子板块超配幅度(公募基金电子板块持仓占比-电子板块/A 股流通市值 占比)1.13%,环比下降 0.35pct。半导体:整体仓位明显回落,机构减持设计公司,加仓设备等制造链公司。3Q22 半导体板 块整体仓位明显回落,环比减少 0.54pct 至 4.54%,超配比例也环比减少 0.7pct 至 1.21%。3Q22 半导体板块中,由于手机、PC、电视等消费电子需求恢复不及预期,韦尔股份、兆 易创新、圣邦股份、思瑞浦、卓胜微等景气下行的设计公司遭到明显减持,北方华创、中 微公司、新莱应材等基本面维持坚挺的设备及零部件公司等获增持较多。

消费电子:持仓仍处于底部区间,关注 MR 新品及厂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。3Q22 消费电子 板块整体仓位降至 2016 年以来新低,仓位环比降低 0.01pct 至 1.43%,低于 1Q10 以来仓 位平均线(2.07%);超配比例环比回升 0.03pct 至 0.05%,但仍处于 2016 年以来历史次低。三季度以来手机、PC 等终端产品需求继续放缓,IDC 数据显示 Q3 全球智能手机/PC 出货 量分别同比下滑 9.7%/15%,引发市场对消费电子厂商库存压力增大、稼动率下降的担忧,歌尔、立讯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个股受到公募基金减持。我们认为当前公募持仓已至 底部区间,部分公司估值吸引力凸显,后续建议关注苹果 MR 新品和产业链向新能源汽车 行业的转型。



从 3Q22 电子板块公募基金重仓持股的持股市值来看,排行前五的公司分别是紫光国微、 北方华创、立讯精密、圣邦股份、海康威视;3Q22 新莱应材、鹏鼎控股、三环集团、视源 股份跻身电子板块公募基金重仓持股市值的前二十名。从 3Q22 电子板块公募基金重仓持 股的基金数量来看,排行前五的公司分别是立讯精密、紫光国微、北方华创、海康威视、 兆易创新;3Q22 拓荆科技、新莱应材、中微公司、复旦微电、华海清科、江海股份跻身前 二十名。

沪(深)港通持仓:北上资金加仓新能源车赛道各板块龙头

从北上资金来看,3Q22 海外投资人主要加仓韦尔股份、斯达半导、闻泰科技、法拉电子。此外,海外投资人减仓歌尔股份、立讯精密、圣邦股份、大族激光、三环集团、北方华创 等公司。对于南下资金,3Q22 南下资金大幅加仓腾讯控股、比亚迪股份、中国移动、小米集团、中 国电信、中国联通和华虹半导体等公司,减持中芯国际、舜宇光学科技、金蝶国际、联想 集团、比亚迪电子和金山软件等公司。

2023 投资主题

智能驾驶:看好高压快充和 L2 级辅助驾驶两大投资主线

2022 回顾:电动化渗透率 25%;智能化渗透率 37%

电动化:回顾 2022 年,一方面,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。我们预测 2022 年乘联会批发口 径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 650 万辆,同比增长 96%,新能源车渗透率 25%。另一方面,随着 传统主机厂向新能源车领域的快速切入以及造车新势力的快速崛起,整车竞争加剧,竞争 格局恶化。截至 2022 年 12 月 30 日,特斯拉股价 YTD 跌 65%,蔚小理三家股价平均 YTD 跌 62%。展望 2023 年,考虑到国补取消、2022 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,我们预测 2023 年 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 840 万辆,同比增长 29%,增速放缓。智能化:回顾 2022 年,L2 及以上级别智能驾驶快速渗透。我们自下而上测算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1 月 L2/L2+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为 37%。考虑到 L3 级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所面 临的法规、权责、以及技术长尾问题,我们预测 2025 年之前,辅助驾驶配置向 L2/L2+级 别升级(ADAS)将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主要方向。具体而言,我们预测 L0/L1 级车型将 向 L2 升级,L2 以下级别渗透率将由 2021 年的 71.6%下降到 2030 年的 29.3%,而 L2 级 别智能驾驶渗透率将由 2021 年的 28.4%上升至 2030 年的 59.9%,L3 及以上级别智能驾 驶取得一定的突破。

2023 展望:电动化核心主题——高压快充;智能化核心主题——L2 级零部件

整车:在 2023 年行业增速放缓、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,造车新势力中,我们看好中高端市 场领先品牌、产品矩阵丰富的蔚来汽车(NIO US)在优胜劣汰中致胜。零部件:我们认为虽然 2023 年受限于国补取消等因素的影响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或将放 缓,但仍有望维持 29%的同比增速。长期来看,汽车电子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以及单车价值量提升的双重加持。根据罗兰贝格测算,2019 年配备 L1 级辅助驾驶系统的 传统燃油车单车汽车电子价值量为 21,800 元。2030 年,受益于电动化(+15,500 元)、智 能化(+6,400 元)以及网联化(+5,000 元)的趋势,配备 L3 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纯电动 车中汽车电子的单车价值量有望增长 26,900 元至 48,700 元。



电动化:电动化已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。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科技偏好强、家用充电桩 设施完善、充电时长敏感性较低的车主占比下降;而购买刚需车、家用充电设施相对不完 善的车主占比上升。解决里程焦虑是这一阶段的核心诉求,高压平台技术相关汽车电子零 部件将迎来发展机遇。

智能化: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角度看,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进一步演 进,我们认为短期内主流车型或将维持智能驾驶域、智能座舱域、动力域、车身与安全域 的四域架构。智能驾驶域中,考虑到 L3 级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所面临的法规、权责、以及技 术长尾问题,我们预测 2023 年,辅助驾驶配置向 L2/L2+级别升级将是主要趋势。因此, 我们看好配套 L2 级辅助驾驶的零部件迎来稳健增长。

数字经济:看好运营商价值重估以及算力网络产业链

数字经济再迎政策催化,2023 年行业有望迈入新一轮增长期。2022 年 11 月以来,推动数 字经济建设的政策密集发布,我们认为国内数字经济板块或将在 2023 年成为科技领域中较 具增长潜力的方向之一,具体而言:1)工信部发放首张企业 5G 专网频率许可,5G 工业 互联网或成下一片蓝海;2)数据要素市场化逐步提上日程,未来十年数据将成为较有价值 的资产之一;3)国务院《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》中指出,要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、 核心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供给水平,同时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。

依循国内数字经济建设主线,关注 1)数字经济背景下,运营商产业互联网业务价值重估带 来的估值提升机会;2)以东数西算为代表的算力网络建设,推动包括安防设备,数据中心, 交换机/服务器在内的算力网络设备产业链需求复苏。依循国内对于数字经济建设的顶层设 计,我们认为相关政策带来的增量需求将在电信运营商、IDC、通信设备和模组板块业绩中 相继得到体现:1)数字经济包括云计算、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推进将带动服务器、交换机、 路由器等通信设备及模组板块需求增长;2)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经济建设的主力军,将凭 借央企背景及云网融合优势持续获得新增长动能;3)IDC 作为数字经济底层的计算+存储 资源支撑,其增长有望在 2023 年企稳回升。



2023 年东数西算工程有望加速发展,我们预测运营商、云计算、IDC 等算力领域的投资主 体将持续扩容。数字经济大背景下,东数西算、算力网络建设等数字领域的重大工程有望 加速发展,2023 年我们看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具体包括上游芯片、服务器、交换机等 ICT 基础设施板块。其中,三大运营商在业绩会上均表示将重点发力于数字经济,我们预计 2023 年三大运营商产业数字化领域合计资本开支将增长 37%至 1239 亿元;平台经济触底回升 背景下,我们预计 2023 年互联网云厂商资本开支将增长 8%至 749 亿元。数据中心方面, 我们预计随着数字经济建设推进,2023 年全国数据中心增速将新增机柜 141 万架,增速回 升至 23%。

AI:AIGC 与 ChatGPT 预示行业进入大模型主导的创新周期

我们认为芯片企业、产业+AI 企业(互联网平台公司、金融等垂直行业龙头)目前仍然享受 AI 带来的大部分附加价值。而 AI+企业面临变现困难的窘境,市场对其估值泡沫担忧仍然 存在,叠加宏观环境影响,AI+企业在 2022 年股价表现不佳。2022 年,AIGC(AI 生成内 容)、ChatGPT 的“出圈”显示出预训练大模型性能进步迅猛,行业进入大模型主导的创新 周期。我们期待 2023 年 AIGC 或将在视频、3D、游戏领域取得突破。AI+企业的商业模式 或在目前的小模型+定制化解决方案之外,增加大模型+API 的模式。

2022 年回顾:传统盈利模式面临考验,AI 企业估值泡沫担忧

回顾 2022 年,以文生图为代表的 AIGC 与对话式 AI ChatGPT 先后“出圈”,再次引发市 场对 AI 创新的关注。2022 年,基于 DALL-E2,Stable Diffusion 等图像模型的 AI 绘画应 用效果远超过去的 AI 图像生成能力。基于 GPT-3.5 系列模型的 ChatGPT 在文本生成、代 码生成与修改、多轮对话等领域,也展现了大幅超越过去 AI 问答系统的能力。应用层面的 强大实力显示出 AI 大模型作为生产工具的广阔应用前景。

但是受宏观不利因素的扰动,AI 企业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严峻考验。其中,海康、大华与 商汤的 1H22 智慧城市相关收入分别同比下降 1%、7%、34%;1H22 智慧商业相关收入方 面,除海康同比上升 3%以外,大华和商汤同比下降 2%、12%。

同时,AI 企业也面临来自市场的估值泡沫担忧。截至 2022 年 12 月 30 日,A+H 股 AI 相 关公司总市值较年初下跌 23.0%,剔除腾讯和阿里巴巴后的总市值较年初下跌 31.3%,跑 输同期恒生指数(-15.5%)和沪深 300 指数(-21.6%)。

在我们统计的 AI 企业中,年初至今跌幅居前的公司包括医渡科技(-71.0%)、鹰瞳科技 (-63.1%)、商汤科技(-59.6%)、大华股份(-51.0%)和寒武纪(-42.6%)。受益于 11-12 月港股回暖、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及 ChatGPT 引爆市场对 AI 创新的关注,截至 2022 年 12 月 30 日的近一个月内,医渡科技(+17.8%)、商汤科技(+16.2%)、创新奇智(+16.0%) 等修复明显。

2023 年展望:AIGC 或将在视频、3D、游戏领域取得突破,大算力芯片持续受益

作为 2022 年“出圈”的 AIGC 技术,文生图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创意性创景。展望 2023 年,我们期待 AIGC 技术在更加复杂的视频、3D、游戏内容生成领域取得突破。在具体的 行业落地方面,我们看好 AIGC 应用于游戏(包括内容设计、美术设计、测试、智能 NPC 等)和虚拟人(包括虚拟人视频生成、实时互动等)场景。



AIGC 在 2022 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模型性能的不断提升。我们看好大模型逐渐成为 AI 基础设施,结合微调等方式满足下游多行业需求。AI 行业的商业模式或在目前的小模型+ 定制化解决方案之外,增加大模型+API 的模式,根据下游应用行业特性适配不同的盈利模 式。AIGC 正是大模型+API 模式的具体体现。我们认为 AIGC 产业链可划分为算力基础设施(包括 AI 云服务和大算力芯片)、基础模型研 发、模型优化与改进以及应用软件层。其中 AI 云服务和基础模型研发行业壁垒高,现有玩 家将继续主导市场,关注科技巨头的增量机会;大算力芯片成为中美竞争焦点之一,关注 国产替代进程;应用软件层已经出现较多初创公司,商业模式需要得到验证。

1)算力基础设施:AI 云服务由现有云服务厂商提供,为 AIGC 提供算力服务。大算力芯片 的主要玩家为英伟达等海外半导体巨头,国内厂商正在追赶。2)基础模型研发:高成本和高技术壁垒导致科技巨头与科研机构成为主要玩家。科技巨头 的基础模型研发成果可内化为公司一系列业务提供支持。3)模型优化与改进:对模型进行行业化改造,提供 API 或改造后的模型。实际上这一功能 由产业链上一环节的基础模型研发或者下一环节的应用软件层承担,我们尚未看到仅从事 这一环节的公司。4)应用软件:强调产品运营和商业落地能力,类似 SaaS 公司。这一环节在国内外已经涌 现出较多初创公司,其价值在于提升专业用户生产力,我们认为商业模式将主要来自于订 阅制收费,因此衡量指标与 SaaS 公司一致,为 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。以中美付费意愿 差异导致的SaaS发展差异为鉴,国内的AIGC应用软件层商业模式能否得到验证尚需观察。

AI 模型训练算力增长速度超越芯片摩尔定律,看好大算力芯片行业机遇。根据 OpenAI 测 算,自 2012 年以来,全球头部 AI 模型训练算力需求 3、4 个月翻一番,每年头部训练模型 所需算力增长幅度高达 10 倍。摩尔定律中,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。深度学习正在逼近现有芯片的算力极限。我们看好大算力芯片行业机遇。2022 年 8 月以来, 美国限制对华出口英伟达 A100 等高端 GPU,或影响中国大模型发展速度。但是燧原、壁 仞、天数智芯等企业正在快速缩小和世界领先企业差距。

元宇宙:MR 或将带来行业估值提升机会

2022 年:多重负面因素叠加,元宇宙发展降速。我们看见 2022 年在以太坊等币价大跌影 响,NFT 生态发展进入量价齐跌逆循环、Meta 主业乏力且元宇宙应用开发尚不成熟等一系 列因素影响,元宇宙发展开始降速。一方面,受竞争和股价压力,FB 减少 VR 硬件补贴及 AR 研发进度,导致 Oculus 2 出货量出现显著下降,22 年下半年全球 VR 出货量 328 万台 (根据 IDC),显著低于 IDC 年初预期(1,000 万台),另一方面,Meta 应用商店(Horizon World) 缺少杀手级应用,大部分用户重复使用率低,月活跃用户增长乏力(22 年 10 月低 于 20 万人,根据 Dgitimes 等媒体报道)。元宇宙龙头股价持续下跌,Meta、NVDA、Unity 自年初股价下跌 50-80%。



我们看到 VR 硬件仍然在波折中前进。我们看到 VR 硬件消费者仍然追求体验与价格间的平 衡。22 年推出了一系列包括 Quest pro 在内进阶 VR 头显,配置了 pancake 解决方案使头 显更加轻薄,搭载了数十个摄像头传感器对眼、面、头、手等精细化追踪,甚至有产品将 手柄升级成指环样式便于携带。我们看见硬件端创新持续涌现,但由于初期价格太贵,或 难以平衡性能、算力、重量等原因,大部分新品没能在 22 年获得比较好的销售表现。我们 看好之后产品在不断迭代中实现更好的平衡,打造出一款能够平衡价格、性能、体验的爆 款产品。

展望 2023 年,软件端,我们认为 AIGC+数字虚拟人可能会带来爆款应用。22 年邓丽君、 龚俊等明星数字人已经走上舞台,央视新闻上线了 AI 手语主播数字人,浦发银行、百度、 腾讯等也引入了数字人员工,目前国内大部分数字人还是由真人动作捕捉驱动,我们认为 随着 AI 技术的突破,未来多模态 AI 数字人或将成为主流,在外观上更加真实,互动上更加 智能,应用场景也更为丰富,在元宇宙中扮演重要角色。硬件端,我们认为主要关注点将在于苹果 MR 是否能够重新定义 VR 产品用户体验。尽管 根据 digitimes 等媒体,第一代产品或只向 B 端发售,出货量在 50 万台上下,但行业仍期 待苹果作为消费电子龙头,为我们带来一款提供全新体验的 MR 产品。我们认为,若苹果 第一代 MR 反响热烈,较多仿制机型将会竞相推出,为行业发展带来动力。

22 年我们看见政府对元宇宙加大支持力度。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对元宇宙从 2021 上半年的 谨慎监管,到 2021 下半年的积极制定规则,再到 2022 年开始北京,上海等地方政府纷纷 出台政策,扶持发展,态度逐渐清晰,22 年 11 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教育部、文化和旅游 部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、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《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(2022—2026 年)》。我们认为与欧美政府相比,中国政府能调动更多资源且执行 力更强,主动入局之后有望对企业形成有效引导规范,元宇宙相关硬件、软件生态产业都 有望持续发展。元宇宙相关标的可能在 2023 迎来估值提升机会。根据 digitimes,苹果第一代 MR 产品或 将于 23 年下半年推出,Meta Quest 3 产品也或将在 23 年 10 月左右推出。我们认为国内 其他国产品牌或将在之后推出相似规格产品。我们认为新品的密集发布或为相关标的带来 估值拔升的机会。

卫星互联网:2023 有望成为行业大年

随着技术不断发展,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卫星互联网建设迈入高速发展阶段。随着“星链” 布局快速扩张,全球太空“织网”之争渐趋白热化,面对有限的太空资源,中国也需加快 部署。根据 SPACENEWS,截至目前我国“GW”星座计划仅完成两颗实验星的发射;而 截至 2022 年 8 月“星链”已经成功部署 3208 颗卫星,并且目前已经投入应用。为了快速 抢占资源和技术领先优势,加快完成我国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是当务之急。

当前全球发射活动平稳进行,预计 2023 年全球卫星发射总量迎来较高增长。全球卫星发射 总量将迎来高增长,其中以美国 SpaceX 为首,据 SpaceX 官网,其上半年预计将送 4525 颗卫星升空,全年发射次数达 100 次,我们预计 2023 年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将增长 200%至 7070 颗。国内方面,假设国内既有发射任务维持不变,星网计划等低轨星座建设带来的增 量需求将扩大整体发射规模,促使产业在 2023 年迎来高速发展,我们预计国内卫星发射保 守测算将有 30%以上增长空间,2023 年发射总数将达到 226 颗。



卫星互联网系统中的空间段建设是发展下游应用的先决条件,发展卫星互联网应先行建设 空间段。空间段建设的推进依托于卫星大规模发射、提速依托于卫星批量化制造技术的掌 握,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发射环节将首先受益。在卫星制造成本方面,当前我国国家队 主流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的每公斤发射成本约为 5833 美元/公斤,而我国民营航天企业运 载火箭发射成本约为 15,000 美元/公斤,是 SpaceX 猎鹰九号发射成本的 5 倍,降低制造成 本是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2023 迎来卫星互联网大年,上游卫星制造、卫星发射环节将快速发展。我们认为 2023 年 将迎来卫星互联网大年,随着技术不断发展,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卫星互联网建设迈入高 速发展阶段,其中,空间段建设应先行推进,短期实现星群组网以尽快抢占频轨资源,长 期则关注降本增效,实现卫星制造工业化。

半导体:半导体设备、零部件、材料厂商国产化加速

本土半导体设备公司已进入多个细分领域,但国产替代进程仍处于早期。不同于全球半导 体资本开支放缓趋势,本土晶圆厂产能仍持续扩张,进而拉升对上游设备厂商的需求。在 2023 年,虽然受下行周期影响,台积电等宣布下调 2023 年资本开支计划,我们预计中芯 国际,华虹等或会随着经济周期放慢资本开支步伐,受此影响我们预计 2023 年中国大陆地 区半导体设备资本开支也将下滑 24.2%,但总规模仍有望超过 200 亿美元,同时在国产线 建设+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影响下,看好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。

当前重要的本土半导体设备公司产品已涵盖半导体全产业链,但各环节国产替代进程存在 较大差异。当前中国半导体设备产品主要集中在去胶设备/清洗设备/刻蚀设备/化学机械抛光 设备/氧化及热处理设备,根据中国半导体设备招标采购份额计算国产化率,上述环节设备 2021 年国产化率分别为 70%/25%/20%/18%/12%。此外,薄膜沉积设备实现小部分国产化, 国产化率达 7%左右。而对于工艺相对复杂的道次所需的半导体设备(如光刻机、过程控制 设备、离子注入设备和涂胶显影设备)主要依赖进口,国产化率仍处于低位,2021 年光刻 机领域国产化率几乎为 0%,离子注入、涂胶显影和过程控制设备自给率仅为 2%左右。

半导体材料种类繁杂且国产化率处于低位

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同为半导体制造上游,目前进出口并未受到制约,同时国内部分材料厂 商亦开始崭露头角,但总体国产化率处于低位,未来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。

据 SEMI 数据,2021 年大陆硅片厂商沪硅产业全球市占率仅 2.2%,目前沪硅产业产品涵 盖 12 英寸抛光片及外延片、8 英寸及以下抛光片/外延片/SOI 硅片,其中 12 英寸大硅片已 实现 14nm 及以上逻辑工艺与 3D 存储工艺的全覆盖。国内光刻胶厂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市场,仅有北京科华和徐州博康两家公司能量产 KrF 光刻胶,ArF/EUV 光刻胶尚无涉足。湿化学品国内大部分企业已达 G3 标准,江化微、晶锐股份、格林达等头部企业已逐步实现 G4-G5 级产品布局。据 SEMI 数据,目前湿化学品领域 6 英寸及以下国产化率为 83%左 右,8 英寸及以上国产化率不足 20%。我国目前约能覆盖 20%的电子特气品种,工艺涉及 清洗、刻蚀、光刻等, CMP 耗材国内厂商已实现从零到一突破,其中抛光液厂商安集科 技产品线齐全,据 SEMI 数据,2021 年收入约占全球抛光液市场规模的 2.4%;抛光垫厂 商鼎龙股份产品型号覆盖率已接近 100%,并已成为部分客户的第一供应商。溅射靶材江丰 电子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向台积电供应的半导体靶材公司,应用于 5 纳米技术节点的部分产 品量产。



科技行业年度策略:2023,关注内需,创新,安全三条主线
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

获取精品报告请登录【未来智库官网】www.vzkoo.com。 立即登录请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。


本文标签: 我们   半导体   板块   同比   2023  

温馨提示:本文是作者 admin 的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!

元宇宙网

元宇宙网

bbs.fps88.com

最近发表
随机文章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
sitemap网站地图

Copyright @ 2019-2021 元宇宙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本站所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或抄袭他人作品,带来的后果与本站无关。若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,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

免责声明:本站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,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平台立场无关,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。

切换白天模式 切换夜间模式 白天返回顶部 夜间返回顶部